2025年1月,上海数据交易所推出的“高米”数字头像在短短十余天内交易价格飙升上百倍,个别头像突破2.3万元,成为数字资产市场的一匹黑马。这一现象不仅印证了数字收藏品的市场爆发力,更凸显出上海在数字资产基础设施建设与政策创新上的前瞻性。与此同时,支付宝“集五福”活动首次将福卡升级为区块链编码的数字收藏品,将国民级文化符号与数字资产创新绑定。当数字收藏品的交易、应用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日趋深化,一场从数据资源到数据资产的转型革命正悄然展开。而这场革命的核心命题,不仅在于技术迭代与市场开拓,更在于构建适应数字化的经济时代的新型生产关系——即如何通过制度设计、合规管理、价值评估与专业化人才储备,真正激活数据要素的生产力潜能。
数据交易的规范性与安全性是数字资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。上海数据交易所推出的DCB(Data Capital Bridge)平台即是为解决这一痛点而生,其依托区块链技术构建透明可信的交易流程,提供登记、估值、交易等核心功能,推动数据资产从无序流通走向制度化流转。这一探索与复旦大学学者胥正川的观点不谋而合——数字收藏品的未来取决于风险防范机制与交易市场的成熟度。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,数据资产价值的释放不仅需要基础设施支撑,更须依托制度层面突破。上海发布的《数字资产板块管理规范》等政策,通过明确登记存证规则与参与方权责,为企业合规运营提供了操作指南,也为数据资产入表的全国实践提供样本。
在此背景下,《“数据要素×”三年行动计划》提出的“2026年数据交易规模倍增”目标,实质上是对企业数据资产管理能力的全面考验。数据资产入表政策(即通过会计准则将数据资源确认为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)的推进,更将重构企业经营逻辑。根据财政部相关规定,合乎条件的数据资源可作为非货币性资产、存货等入表,这不仅优化企业资产结构,还可能提升融资能力与市场估值。但制度落地面临技术门槛:企业需对数据的获取、加工、应用全流程进行合规审查与价值评估,并建立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体系——这远非传统财务或IT部门所能独立完成。
当前,全国数据交易市场规模已从2021年的617.6亿元跃升至2025年的预期2046亿元,但行业同时面临“既缺数据又缺方法”的矛盾——部分企业手握高价值数据却无法将其转化为资产,原因之一便是缺乏专业人才架起资源与资本的桥梁。上海数据交易所的实践表明,可信流通需要技术(如区块链存证)、制度(如登记规范)与专业服务(如估值模型)的三维支撑,而数会师正是连通这些环节的枢纽。
为应对市场需求,数据资产会计师能力评价体系应运而生。该考试设置高级、中级、初级三个等级,参考者无需逐级报考,符合学历与从业经验要求者可直接申请高级认证。考试内容涵盖数据资产确权、合规评估、交易设计、会计处理等核心领域,注重实操能力与前沿政策解读。以上海数据交易所与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共建的数据交易链为例,其“一地挂牌、全网互认”的模式已覆盖10省市,参与者需理解跨区域交易的合规差异与会计处理规则,这正是数会师课程教学体系的关键模块。
这一认证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传递,更在于推动行业标准化进程。例如,数据资产入表需明确数据资源的确认标准(如可控制性、可计量性)、成本归集范围与摊销方法,而数会师的培养正是为了建立统一的操作范式。深圳数据交易所的“动态合规协同监管试点”表明,行业亟需既懂技术又懂规则的跨界人才,通过规范评估流程降低市场试错成本。
“高米”头像的升值奇迹与POAP的会员营销创新,揭示出数字资产市场的双重属性——它既是技术革新的试验田,更是制度创新的竞技场。当数据交易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,从单一流通转向生态构建,企业的成败将取决于能否在合规框架下最大化数据资产的战略价值。数据资产会计师这一角色的兴起,标志着数据要素市场化进入专业化深耕阶段。对于个体而言,掌握数据资产管理能力意味着抢占未来职业高地;对公司而言,培育数会师团队将成为构筑竞争优势的新基建;而对经济整体而言,这一职业群体的壮大将加速数据要素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,为中国从“数据大国”迈向“数据强国”提供持续动能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